图片展示

报名电话:13113772238

图片展示

火铺,一枚盖在山里的大印

发表时间: 2019-06-18 12:00:04

浏览:

山村里,几幢青瓦房盘踞在山脚,神情冷峻而执着,不屈不挠的样子,在四面围过来的新式楼房中,仍然精神抖擞,从屋顶瓦片缝隙钻出来的炊烟,妖妖娆娆地向空中舒展。



桂西岑王老山脚下高山汉族的大瓦房

小路像血脉经络一样在村庄细密的肌肤里穿行,引领我们去寻找炊烟的出发点,拐弯处,一座老宅端坐在青石砌造的基座上,大门依旧高高矗立,厢房冷寂,正屋幽暗,有深重的历史味道钻过缝隙透出来。两个老人坐在大门口的木凳上目送冬天的太阳,数不清他们的皱纹,却能推测到生活的褶皱。老人看见有客人来了,很热情地招呼:快到屋里坐,上火铺去向火。汉族人说“烤火”常常说“向火”,坐在火铺上,双脚摆开,两手放在大腿上,十指像花瓣一样伸展,掌心向着火坑里的火,这就是“向火”。火坑里的火快要熄灭了,老人加了几根细柴,火焰立刻跳起来,把光亮灌满整个屋子,阳光从木格子窗眼钻进来,与火烟缠绕在一起,满屋的青光与一缕金黄交错,好似那些反复咀嚼过的日子就在我们身边眼前晃晃悠悠,我们向向火,搓搓手,暖和了身子,一边喝茶,一边翻开了火铺的记忆。

瓦房结构分三层,1层地下猪牛圈2层地面上人住3层楼上装粮食等

向火

桂西高山汉族的聚居地之一浪平

居住在广西桂西高山石弄里的汉族人,被当地壮族称为“布哈”,即来做客的“客人”。桂西境内的岑王山属都阳山脉,是***自然保护区。我们这些高山汉族是外来移民,大概于清乾隆执政的中后期和嘉庆执政的前期,从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(包括重庆)等地迁徙而来,它是巴蜀文化和潇湘文化的结合,因此,无论是语言上,抑或是生活方式都明显的有着巴蜀和潇湘文化的传承和遗迹,房屋具有中原建筑的特点。

相传,我们的祖先刚刚逃难、逃荒迁移到广西泗城府时,常常会为争夺食物、土地而与本地人壮族人发生摩擦,当地的土司就想方设法赶走我们。客人就派出代表和土司谈判,土司提出,不允许外来人在他们的土地上生火煮食。客人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同意,但代表也向土司提出一个要求,如果我们不在土地上生火煮食,我们就不搬走。土司想,你们不在土地上生火煮食,那就得吃生食,看你们能熬多久?顶不住了,你们就自己搬走了。就说:行,只要你们不在土地上生火煮食,你们就可以住下,如果发现你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生火煮食,我们就马上把你们赶走。

本地壮族人的地火坑

不能在地上生火,那怎么办呢?我们的祖先回到住处后,想了一个办法,就在建房子的时候,修好了三间两厦的木瓦房,又修建一个火铺。按照中国的传统,左边为大,右边为小的原则,火铺建在正房左边靠窗的一角。先筑一个火炉心,找四根很硬实的夜蒿木做柱子,做成一个高3尺,边长2尺7寸的正方形方框,方框四周镶上木板围住,在离地1尺多高的底部铺上厚实的夜蒿木板,木板上再垫一块方形石板,有了这块石板垫在底部起到隔热的作用。做好方框就向框里填泥巴,挑选这个泥巴很有讲究,一定要有点黏糯黏糯的黄泥,把黄泥倒进木框里一层层夯实筑紧,泥巴筑到和木桩差不多高的时候,让中间凹下去四周高一些,这就是烧火的火坑了,火坑里留三个小窝窝安放铁三脚架,准备筑好的时候一边筑泥巴,一边试放三脚架,这个三脚架的三只脚嵌在泥巴里,要放得稳稳当当,端端正正,不能有丝毫的偏倚。

火铺的结构

筑好了火炉心就选一个黄道吉日造火铺,在地上立起四个和火炉心一样高的木墩墩 ,木墩的四周嵌上厚木方,做成一个边长6尺8寸的正方形框架,把火炉心放在框架内,火炉心就把框架分成前头火铺、大火铺、火铺当门、柴尾巴四个区域。前头火铺是最暖和的地方,家里老人向火的专属座位。大火铺设在靠板壁的木窗下,面积比其他三个区域宽,主要是用来坐在那向火,冷天也可以铺床在哪里睡觉。火铺当门在大火铺的对面,火炉心靠着火铺当门,火铺当门的木方宽1尺左右,便于人站着伸手正好烧火煮菜做饭。柴尾巴是传柴草进火坑烧的地方。在这四个区域铺上木板,一架火铺就算完成了。

生着火的火铺

造好了火铺,还要在火炉心也就是火坑的上方,做一个四方形的木架悬吊在楼桴上,这个木架叫做炕,这个火炕一定要悬挂在火坑的正上方,为什么呢?

坐在大火铺的老人

客人的先祖是这样解释的,从火铺的结构来说,火炉心高3尺,宽2尺7寸,正正方方,里面夯实金色的黄泥,底部有一块平整的石板,这就是一枚大印。有了印,要有印把子才能盖章啊,所以,火坑上方的木架子——炕,就是这枚大印的印把子,大印不能没有印把子,建造火铺就不能没有炕。围着火炉心6尺8寸宽的正正方方的火铺,四周有木墩,中空,板面平平整整,火炉心安在火铺框里,火铺就是一个正方形的盒子,装火炉心这枚大印的印盒。看,大印、印把子、印盒一应俱全,一枚盖在大山里的大印就这样雕刻出来了。

腊肉与火坑

要使这枚大印发挥作用,还要有一个开张点火的仪式,选一个黄道吉日,主人先在堂屋烧香作揖,敬告祖宗,祈求祖宗保佑子孙兴旺,千年发达,再请一个德高望重、儿孙满堂、童子婚姻的恩爱夫妻老人帮点火。老人燃起三柱香插在火坑边,双手把三脚架安放在火炉心中,一边把手中的火把塞进火坑里的三脚架正中,一边在口中念叨:吉日吉时,火铺开张,燃香生火,人丁安康,烧起千年火,点起万年灯,主家千年发达万年兴。主人站在火铺当门拿着三根香,跟着老人的福语对着火铺作揖磕头,火坑里的火慢慢旺起来了,红红的火苗直冲顶头上的炕,把火炉心和炕连成了一体,一枚大印就这样在这幢屋子里按上了印章。女主人就在三脚架上放上大锅煮饭做菜,亲朋好友围坐在火铺上,欢聚一堂,庆祝这枚大印安家落户。

坐在前头火铺的老人

火铺上的座位有约定俗成的特定习惯。前头火铺是上座,坐在那里,面对着从堂屋进火间的门口,有人进屋一目了然,这个座位离火坑近,暖和,也是闻菜香的***位置。一条3尺长的木墩墩横卧在靠板壁边当做凳子,没有客人来的时候是父亲的专属座位,父亲坐在火铺上,媳妇是不能上火铺的,就算是大冷的冬天,也只能在火铺当门烤烤手,不能和父亲一起坐在火铺上向火,只有父亲走开了,媳妇才能上火铺坐坐。有客人来的时候,主人对客人首先招呼的就是“快到火铺上去向火”。小孩子要是坐在火铺上不让座,大人就会说:“小娃娃快出去耍,客来不让凳,是个大老笨” ,小孩子跳下火铺,一溜烟就跑出去了。按照高山汉族的待客风俗,主人家要把男客叫到前头火铺请就上座,女主人则在火铺当门煮饭做菜。男主人和来客就在火铺上向火,一边谈天论地,一边考察这家媳妇的厨艺。

接新媳妇的时候,火坑里三脚架上架着大锅,三脚架周围靠着大鼎罐小鼎罐,火铺上坐满三姑六婆。熊熊大火把整个屋子照得光亮,火坑里的火苗顶到锅底,变成火舌向外缭绕。新媳妇走到屋檐前的转角处,换上露水衣(一个好命女人穿过的衣服,寓意借好运,穿着这件露水衣进入夫家,新娘就像那个女人一样,夫妻恩爱,早生贵子,白头偕老。)由缘亲娘(拉新娘子进屋的好命女人)拉进堂屋拜堂。新娘子刚在换露水衣的时候,大姑就急忙喊“快点,快点,找张席子来,把火坑挡住。”为什么要把火坑挡住呢?挡住火坑,遮住火光,不给新媳妇见火,以后这个媳妇才乖,不多嘴多舌。新媳妇走过火间,扯下头巾掩面,挡住火光,进入洞房。

家有喜事火铺上的客人

火铺与高山汉族息息相关,从火铺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就寄予太多的期许。那些来自内心深处的信仰,让人们深信火铺会带来吉祥,也会带来灾难。

三十多年前,村里有一家人接媳妇 ,新娘子进屋拜堂进入洞房后,休息一会要倒油茶给夫家的三亲六戚喝,以示新人孝敬老人,答谢众亲。倒茶的时候,父母双双坐在前头火铺,来贺喜的外公舅爷,姑公姑婆坐在大火铺,都是主家的至亲,火铺周围站满了想一睹新娘子芳容,看热闹的客人。

那个新娘子从洞房出来了,只见她先用火钳在火坑里夹了一颗烧得红红的火炭,夹到嘴边,向火炭吹了三口气,就把火炭丢在地上用脚踩熄灭,踩得粉碎。

火铺上的幺姑婆见了,张大嘴巴“天……”还没有喊出口,大姑婆踩了幺姑婆一脚,瞪了她一眼,幺姑婆赶紧用手捂住嘴巴,把到嘴边的话捂回肚子里,火铺上其他老人个个都愣住了,瞪着鼓鼓的眼睛盯着新娘子,坐在火铺前头的婆婆妈刚刚还是笑咪咪的脸立刻垮下来,火铺边的客人有的窃窃私语,有的屏住呼吸,目不转睛地看着新媳妇耍把戏。

火坑里的火苗喳喳地响,生涩的草木味满屋乱窜,三脚架上锅头里的豆芽菜咕噜咕噜地叫。新娘子一连夹了三颗火炭踩熄灭,踩粉碎后才一一倒茶给老人。先给婆婆妈倒了一碗,婆婆妈接过那碗油茶,把碗放到火铺上,眼睛定定地看着头上的火炕,火坑里的火焰使劲往上窜,在风的推动下妖孽一般冲上火炕,火烟也更重了,缕缕青烟在挨挨挤挤的人群中四处乱钻,开始的满堂喜庆,此刻只剩下一抹烟影。

老人们接过那碗茶,都端着不动嘴,好像那不是喜茶,是一碗喝了就上黄泉路的毒酒。老人心里都明白,新娘子刚才踩火炭的动作是表示踩婆婆妈,要把婆婆妈踩在脚下,所以个个不出声,那碗油茶重似千斤。

新媳妇接来不到半年,婆婆妈就病死了。当地人都相信,那是新媳妇的意念灵验了,小夫妻俩天天吵架,***,终是做不成夫妻,这个家就这么散了。

如今,新媳妇进门后不用再倒油茶,但是接媳妇那天,主人家要把火钳收藏起来,以防再发生类似的事件。

站在火铺当门炒菜

有了火铺,火神就落入凡尘安家了。在没有洋火,没有打火机的年代,怎么才能把火种留住,延绵不熄呢?这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,有了火铺就好办了,火坑里有一层厚厚的火灰,出门前或者准备睡觉的时候,用火灰埋住火炭,埋好后,还要把煮水的鼎罐放到三脚架上。小时候,我问祖母:“火都蒙住,没有火气了,三脚架上为什么还放一鼎罐水呢”?祖母说:“笨啊,那一鼎罐水不是一般的水,是大海水啊,水克火,火克水,人不在火铺边的时候,放一鼎罐水在三脚架上,是让水守着火坑里的火,让火乖乖地躲在火灰里不乱出来晃,烧着我们的房子啊”。

三十夜的火

家里有了火,还要用心守住。俗话说“三十夜的火,十五的灯”,意思是每年的除夕夜要守火,正月十五要点灯。除夕夜把火坑里的火烧得旺旺的,红彤彤的,要守住它一整夜都不能熄灭,来年的日子才能红红火火。

吃过年夜饭,妈妈就在火坑里的三脚架上放一口大天锅。我们小娃娃就去抱几根青岗柴烧在火坑里,一边向火一边等煮枕头粑吃。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围坐在火铺上拍手唱歌谣“大月亮,小月亮,哥哥起来做木匠,嫂嫂起来打鞋底,婆婆起来舂糯米,舂得喷喷香,打起锣鼓接姑娘,姑娘姑娘你莫哭,转个弯弯大瓦屋” 。火烟飘过来,熏得睁不开眼睛,妹妹一手捂住脸,一手往哥哥那边扇青烟“烟子烟,烟那边,粑粑成了给哥一半边”。哥哥也不让一让,又把火烟扇回去 “烟子烟,烟那边,我杀猪给妹大半边…..”妈妈说:“不要嘈,再去抱根大柴来,把火烧大点就不烟了”。熊熊的大火煮得锅里的水卟噜卟噜地响,我们坐在大火铺上,火坑里一根小柴火的火苗卷成一个小喇叭向三脚架外 “佛佛佛”吹起了乐曲,妈妈说:“咦,火笑了,明天家里要有客人来”。哥哥马上用双手卷成喇叭样,放在嘴巴边学着八仙师傅吹起来“嘀嗒啦,嘀嗒啦,客来客来到我家,板凳板凳拿来坐,八个八个坐一桌,八个八个坐一桌……”哥哥嘴巴唱,脚尖打拍子,手指弹奏,眉毛跟着一动一动地往上跳,妹妹看着哥哥那眉飞色舞的高兴样,哭着嚷“不给来,不给客人来我家,客人来了把我的粑粑吃完我就没有了。” 妈妈把妹妹抱过来,一只手在她背后轻轻拍拍,“乖,粑粑这么多,吃不完的,妈妈抱抱,你睡一觉起来,就可以吃粑粑了。”妈妈抱着妹妹,轻轻摇晃,嘴里哼着“推河渣,接太嘎(太外婆),推豆腐,接舅母……”像施有魔法,闹情绪的妹妹变得安静起来,她强撑的眼睛慢慢合上,沉沉坠入梦里,火光照得她的脸红扑扑的,嘴角溢出了晶莹的口水。

坐在大火铺向火,考察火铺当门炒菜人的手艺

火坑里的三脚是守家的老人,小娃娃晚上无病无痛总是哭闹睡不着,祖母就说“把毛毛抱来,我看哈”,祖母先在火坑里抓一把火焰,捧在手里,哈一口长长的气,把火焰放在娃娃头上,一连捧三下,哈三口气,寓意给娃娃加三捧火焰,驱散捉弄娃娃睡不好的鬼怪。再把手伸向三脚架,手指抹点三脚架上黑漆漆的火烟灰,祖母说,那是百草霜。她口中念念有词“三脚公公,三脚婆婆,相请你给点三脚药,抹到娃娃脑门,娃娃乖乖睡得着”,一边念一边把三脚架上的百草霜,在娃娃的脑门上画一个黑黑的“十”字,祖母说这叫“打花猫”。说来也奇怪,祖母把这个“花猫”画在娃娃的脑门上,哭哭闹闹的小娃娃就真的乖乖睡去,嘴角不时露出微微的笑,他一定是看见了守护在身边的三脚公公,三脚婆婆。

火坑里三脚边饭鼎罐里的腊肠

有了火铺就有了温暖,一家人就有了生趣。现在我远离家乡,想念火铺那暖烘烘的情结常在心中打转,转来转去转成一股思念的细线,袅袅地飘出胸口,与老家火坑升起的炊烟缠绕在一起,织成一张网,网里全是关于火铺的记忆。

旧历七八月间,新包谷成熟了,几乎整个桂西北的边远山区,只要走进村里,都能看见每家每户在火坑里烧包谷的情景,掰一棒嫩包谷烧在火炉心边的子母灰里,慢慢烤,这一面烤黄了,又翻到另外一面继续烤,整个包谷烤熟了,用火钳夹出来,拍拍火灰,扬声便喊:“赖毛要烧包谷不?”“大妹崽吃包谷咯!” ,整个村子,孩子们的小名诨名在山谷里回荡。

每到红苕成熟的时候,祖母就会煨几个红苕在火坑里,用子母灰蒙住,我们放学回家,首先向火坑走去,刨开火灰,煨得熟透的红苕,软软的,剥开表皮,香气扑鼻。***吃的是煨起了一层红苕锅巴的,咬一块在嘴里,咔嚓咔嚓响,又香又甜。

祖母在火铺边,能做出花样百出的好吃东西来。我最想念的是烤糍粑,祖母在三脚架上架起火钳,把糍粑放在火钳上。我坐在祖母身边,看着糍粑在火钳上慢慢涨开,慢慢涨开,一躲白莲花苞破皮而出,我的心也跟着开出一朵白莲花来。

挂在火铺上方火炕周围的的腊肉

过年杀猪了,把做好的腊肠挂在漆黑漆黑的火炕上,楼桴上,弯弯曲曲的腊肠如一条条朱红色的花边,镶嵌在黑色的绒布上,走进火间,那花边就在你的眼前晃悠,勾出你肚子里的馋虫。猪肉砍成一块一块条方,用盐巴香料腌好挂在楼上。火坑里煮饭做菜,火烟就穿过火炕,钻过楼巴折,去抚摸楼上的猪肉,允吸肉的水分。这种远离近火,让青烟慢慢熏干的腊肉,煮一节,切开,油黄透亮,香气弥漫在村里的上空,然后朝其他村庄飘去,那个味道啊,走到哪里它都在我的舌尖晃悠。

挂在楼上靠火坑里煮饭做菜的火烟慢慢熏干的腊肉

围着火铺吃饭

最温暖最热闹是围着火铺吃饭的时候。冬天来了,一家人围坐在火铺上,妈妈煮好了饭菜,就喊我:“妹崽,快去要几个干辣椒来,整碟蘸水”。我就去箩箩里翻几个干辣椒,用火钳夹住,埋入子母灰中,等辣椒表面起黑点,发出一种焦香味就用火钳夹出来,吹去火灰,放入镭钵与大蒜一起舂碎,然后加酱油就做成一碟辣椒蒜泥蘸水了。妈妈在锅口上放一块小木板当饭桌,小木板上放一盘腊肉,一碟辣椒蘸水,锅里煮着豆豆米和青菜,一颗颗朱红色的豆豆米点缀着青菜的碧绿。围着火铺,一家人就开始吃饭啰,夹一夹青菜,在蘸水碟里打个滚,送到嘴里,与豆豆米汤泡着的玉米、大米混合煮成的“花饭”一起,呼噜呼噜,一团五彩饭菜就滚进肚子里,三碗下肚,拍拍肚皮,妈妈总会说:“猴子旦旦哎,肠子都要胀断了啊!”

有客人来的时候,父亲从龙坛里舀来自己酿造的土茅台,几个亲朋好友坐在火铺上,一会儿劝菜,一会儿劝酒,三杯两口下肚,码声就响起来了“腊肉挂起,哥两好啊,四季发财……”。祖母常说,“黄猄是狗撵出来的,话是酒撵出来的”。有了酒,火铺就更暖了,父亲和村里的男人们摆起了龙门阵。火烟、热气、腊香、酒味、码声、欢声、笑语回旋在火铺上,穿过火炕,缠绕在楼巴折上结成了一层又一层黑漆漆的霜,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火烟味。

桂西高山汉族最喜欢的家常菜:腊肉,河渣,豆豉,西红柿

高山汉族木屋楼上火烟慢慢熏制的腊肉

高山汉堂屋里的八仙桌宴

火铺的护卫

大火铺与前头火铺相交,靠板壁的那个角落是猫的天地。父亲给猫编了一个竹篮,里面放些玉米须、细草就是猫的营地了。白天,大人去做活路,孩子们去读书,猫就蜷缩在窝里睡大觉,守护火铺,大人小孩回来了,围坐在火铺上,猫就从窝里钻出来,这个怀里钻一钻,那个怀里揉一揉,娇滴滴的“喵、喵、喵”—“抱、抱、抱”。晚上我们睡了,猫就出动警力到处巡逻,发现有来偷粮食的老鼠就抓起来。清早,我刚刚爬上大火铺,猫就从窝里钻出来,在我身边喵来喵去,要我去看它的窝,哦,原来那里有老猫昨晚的战利品。

火铺底下是狗的地盘。火铺板下四周中空,火炉心的周围很暖和,狗常常卧在火铺底下,我们回来了,它就钻出来摇头摆尾地迎接我们,要是有客人来了,狗就从火铺底下钻出来,汪汪汪地大叫,像哨所的士兵拉响警笛,向我们报告有人来犯。

要说火铺是一枚大印,猫,是守护这枚大印的警察,狗,是守护这枚大印的护卫。

尚存的几橦大瓦木屋

大瓦木屋曾经是山里勤劳、富有人家的象征,如今,随着时光的流逝,社会的变迁,大山里的瓦房显示出一股破败的气息。村子里,一幢幢木瓦房渐渐被钢筋水泥楼房所替代,火铺也慢慢被干净整洁的大理石灶台挤出了厨房。可火铺已成了高山汉族人的习惯和牵挂,因此,在村里,大多数汉族人家,在修建了楼房后,又在旁边建一间伙房安放火铺。

火铺是桂西北“高山汉族”家中特有的东西。主要用于烧火煮饭、取暖、熏东西,外观类似中国北方的炕,但差别又很大。安放火铺的那间屋子既是厨房,又是餐厅,也是一个接待家庭客人的会客室,担负着重要的吃喝娱乐玩耍、社会交际、家庭教育,礼仪规则等重要功能。

火铺是桂西北“高山汉族”盖在大石山里的一枚大印,是 “高山汉族”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态缩影。


木瓦房里的火铺,给我们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乡愁,三言两语道不清,感谢浪平乡的杨再海老人给我提供的火铺的故事。

图文:遥   歌

编辑:谢永翠

监制:黄元荣


蓝靛瑶的花腰带

凌云县一施工点发现“太平桥”石刻


 看完别忘记点一个呦!

文章内容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扫一扫微信

了解课程

Hello! 客服在线,欢迎咨询~
联系方式
热线电话
13113772233
上班时间
周一到周五
E-mail地址
303024452@qq.com
二维码
二维码
Hello! 客服在线,欢迎咨询~
联系方式
热线电话
13113772233
上班时间
周一到周五
E-mail地址
303024452@qq.com
二维码
二维码
在线咨询

您好,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!

联系方式
联系电话
13113772238
上班时间
周一到周五
扫一扫二维码
二维码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